1837636048@qq.com
13053063506
欢迎访问:英亚平台官方下载

热门产品

  • 晶报特别报道│国际家庭日讲述深圳几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的故事
  • 黑龙江自考考生留意!4月考试须知全攻略
  • 经合安排猜测贸易战三年冲击:我国GDP仅损01%美国自伤072%
  • 【汽车人】东风日产N7如何成为合资崛起的箭头
  • 全球各地区石油管材市场收入情况调研
  • 华润 映江润府-上海闵行(华润 映江润府2025最新价格)楼盘详情--户型-小区环境

联系我们

    英亚平台官方下载
    咨询电话:13053063506
    邮箱:1837636048@qq.com
    办公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33号恒兴广场A座2405室
英亚平台官方下载

晶报特别报道│国际家庭日讲述深圳几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的故事

来源:英亚平台官方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16 04:44:15

李业康,从部队退伍后在深圳实现巨大身份跨越,创办公司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 3.曾天逸,湖南绥宁青年,来深圳后成为多家本地媒体的报料人、通讯员,关注孩子教育。 4.熊宗俊,青年学

产品详情

  李业康,从部队退伍后在深圳实现巨大身份跨越,创办公司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

  3.曾天逸,湖南绥宁青年,来深圳后成为多家本地媒体的报料人、通讯员,关注孩子教育。

  4.熊宗俊,青年学者,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,并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执教。

  5.杨兴凤,离婚后再婚,带着年幼的孩子返回深圳,注重培养小孩子的爱心、公益心。

  每年的5月15日被称为“国际家庭日”,由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确立,旨在提高国际社会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,促进家庭的和睦、幸福和进步。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规定,每年5月15日“国际家庭日”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。

  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,深圳也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。“没有梦想,何必深圳”,很多人怀揣梦想、单枪匹马来到深圳,经过一番拼搏后站稳脚跟,并在这座城市组建家庭,开启新的属于自身个人也属于城市的奋斗故事。在国际家庭日这天,让我们走近几个深圳家庭,通过他们的故事,来触摸城市的脉搏。

  “我儿子原先在美国留学,儿媳妇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的,他们在留学时相识相爱,回国后在深圳结了婚。我女儿现在也读高三了。”电话里,李业康对记者感慨:“时间过得真快。”

  时间确实过得很快。当年初来深圳的他应该想象不到,多年后他会在深圳实现巨大的身份跨越,儿女双全、家庭美满,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,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。

  1996年3月,李业康从部队退伍回到湖南新邵县农村老家。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,他决定来深圳闯一闯。那时老家有不少亲戚老乡在深圳坂田一带打工,李业康打算先投奔他们。他朦胧地觉得,深圳是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地方。

  长途大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,终于来到了深圳,在石岩一个叫水田收费站的地方停了下来。由于收费站要收7块钱的过路费,司机为了省钱,不肯往前走了,骗他说坂田到了,快下车吧。

  李业康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下了车。还好,凭当过兵的经历,他没费多少周折,就在石岩一家工厂当上了保安,每月500元。尽管工资不算高,但好歹有了安身之地。而且,当保安有一个好处,就是不用巡逻的时候,有大量时间看书。

  有一次,他下班后照例躺在集体宿舍里看书,碰巧公司老总前来检查,他一时慌了神,生怕受到批评。不想老总见他喜欢看书,又顺手翻到他在一个笔记本上涂写的打工随想类文字,津津有味地读了一遍,问他愿不愿意去坐办公室。

  就这样,一个偶然的机缘,李业康从“蓝领”变成了“白领”,被很快调进了人事部,并从8人一间的宿舍搬进了2人一间的宿舍。

  后来,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消息,龙华清湖一家叫胜立厂的台资企业要招聘一名企业内刊主编,并负责整个企业的宣传策划。李业康觉得这份工作更对自己最合适,于是偷偷跑去应聘,结果在上百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转型成了内刊主编。

  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,他在这里还收获了爱情,认识了现在的妻子,一个同样喜欢看书的四川姑娘。

  那时候,这个四川姑娘在胜立厂附近的另一个企业上班,与胜立厂有些业务往来,也因此有机会读到《胜立报》。

  有一次,李业康到姑娘所在公司办事,临走时姑娘叫住他,手里摊开一张《胜立报》,指着上面一篇散文,问李业康认不认识这个作者,写得太好了。李业康一看,那不是自己的文章吗?由于自己是编辑,为了避嫌,他一般用笔名。自己写的东西能获得他人肯定,李业康心里当然很高兴,但他还是努力掩饰自己,故作谦虚地搔了一下头说:“那是我随便写着玩的……”“啊,原来是你的大作呀!”姑娘惊讶地望着他,又是佩服,又是欢喜。

  就这样,两个爱书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。一年半后,女朋友成了他的妻子。结婚后,他们搬出各自的宿舍,到附近租了一间只有8平方米的出租屋。不管怎么样,在深圳,他们开始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家。

  结婚后的李业康愈加勤奋。他先是和朋友一起租了间小店面,办起了一家作坊式的小模具加工厂。后来,他又和朋友一起到布吉、坂田开办塑胶制品工厂;再后来,他成为深圳最早从事工厂物业出租的那一批人。

  与此同时,他始终没放弃写作这个爱好。2020年9月24日《深圳特区报》有一则报道称: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日前在京举办。经过典礼现场最终投票,深圳作家李业康的《深圳三部曲》获银奖(金奖空缺)。

  当然,如果说金钱是他的底气,写作是他的骄傲,家人才是他的归宿。在朋友圈中,李业康以爱家著称。2024年9月,在福田区一家五星级酒店,他为儿子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,“希望孩子懂得家庭是一个人的港湾,经营家庭就是经营人生。”李业康说。

  2006年,湖南绥宁青年曾天逸从老家来到深圳。他在部队当兵时就有写写画画的习惯,来深圳后,不管从事什么职业,始终没放弃这样的爱好。多年来,他写出了不少新闻作品,是城内多家本地媒体的报料人、通讯员。

  当然,在他心目中,他最重要的“作品”是两个孩子。来深圳后,他与自己的一个同乡结为连理,如今,大儿已是宝安中学的高一学生,小儿子在上初中。

  2009年,大儿子出生,曾天逸给孩子取名叫曾上游,暗含“力争上游”之意。“孩子也确实比较争气”,他说,读初中期间,孩子获得过“最美南粤少年”之“自强阳光少年”称号。2021年11月下旬,刚入读七年级的曾上游,以“惟一入选的初一新生”被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评定为“创新型种子”,获选该校“引领未来”创新人才计划。

  2019年,孩子十岁的时候,曾天逸动情地为孩子写了一篇文章《十岁的你,要学会长大——写给十岁儿子曾上游的一封信》。被多个网络站点平台转载,在网络上引起了小小的反响。他在信中写道:

  十年前的今天,初为人父的我,听到了你降临人世的惊喜。出生在老家乡下医院的你,生活是十足接地气的。上游,你注定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。十年了,时间过得真快,你父亲我都还没有搞明白一些事情,你就已经长成了“少年男子汉”。在你成长的路上,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与汗水。特别是你的母亲,她的功劳更大。

  愿你出走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。孩子,你十年的芳华,绽放了精彩每一天。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,如今的你已初涉世事、略懂生活了。孩子,咱们家中无矿、来自偏远山区、身为农民工的父母,想要在深圳糊口谋生,是要付出加倍努力与汗水的。生活在社会底层,更要努力向上——为出彩拼搏、为梦想打CALL、为人生加油。

  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,曾天逸还会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。他带着孩子参观过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;小小年纪的曾上游,和余承东等业内大咖合过影。

  他在给孩子的那封信里写道:“只有我们主动去善待环境、敬畏环境、友爱环境,我们才可以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之上。一个地方环境的优劣,决定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质量的高低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和孩子一起这么做的。有一年,他们一家人代表宝安区参加深圳市“家庭垃圾分类巧手电视大赛”并荣获过亚军,家庭被评为“宝安区垃圾分类巧手家庭”“深圳市节水好家庭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  2019年,在家乡某机构主办的《出彩绥宁人》纪实活动中,曾上游以小记者的身份随行到访苏州、上海等地,并一同采访过两名企业家。

  “我现在的女友,是最近两年才开始交往的,但认识她其实很早,那时她是北大的硕士。她是学霸型的人,而我与她差距甚大,自惭形秽的我也不敢有其他想法,只是非常钦佩她而已。”青年学者熊宗俊对记者这样说。

  晶报曾在“城市英雄”版面以《熊宗俊:没考上大学的人,站上了大学讲台》报道过他。

  2003年,25岁的熊宗俊从湖北来到深圳,“虽然我来深圳很幸运,是随公司来的。但不到3个月,由于公司转型部门拆分,我还来不及落脚,就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窘境。”

  来深圳之前,熊宗俊只有高中文凭。他说,“在深圳这座竞争激烈的大都市,没有大学文凭,如何找工作呢?大公司我不敢投简历,即使投了,也担心查验毕业证……很多次我都有卷铺盖走人的冲动,但不服输的心,马上又掐灭了这个念头。”

  也许是没有读过大学的缘故,他特别渴望学习,尤其是去图书馆听教授讲课。十几年来几乎每个周末他都去图书馆泡一个下午。若遇到喜欢的主题,他会听一场讲座。没有讲座,他通常会蹭蹭网,或读读书,等到晚上再去听“南书房夜话”,“这十年我已不记得参加过多少次的夜话了。”

  后来,他开始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。“虽然现在学历并不是唯一,连正规大学文凭都未见得很存在竞争力,但毕竟是国家承认的学历。”经过三年多的刻苦自学,通过了二十多门课程的考试,2020年底,熊宗俊终于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。随后,他从深圳图书馆联合深圳大学和中山大学开设的“儒家/道家文化研习社”毕业。2023年9月,经朋友推荐,熊宗俊来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,执教《大学语文》和《文化与人生》两门公共课。就这样,他走上了大学讲台。

  不仅如此,他还收获了高学历的女友。他回忆起2017年自己决定参加自考前的心境,“来深圳已经14年了,我也快40岁的人了。可我依然还在漂泊,没有稳定的工作,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,我不敢成家,也没法养家,我就是那个半夜醒来痛哭的人。”

  但命运给予了奋斗者丰厚的馈赠。他心仪的那个女孩,也终于因为他的勤奋、他遮不住的才华而开始向他敞开心门。“后来她工作了多年,又去读了博士,这令我刮目相看。再后来我发现她不仅学习能力强,也能写学术性的文章,不时可以在报刊看到她的文章。”熊宗俊说,“我喜欢这种两人有共同爱好与志趣的生活,女友的出现给了我家的感觉,我在深圳的生活也将因此而安稳沉淀下来。”

  2025年4月6日,一个叫“蓝莓甜甜”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,题目叫《令我看见诗意的人》。文章写道:

  “年少时的母亲痴迷于写作,那一本本装订成册的剪报和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,是她才华的最好见证。她发表过许多灵动优美的诗作,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细腻的感知与热爱。那些诗句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,照亮了她的青春岁月,也照亮了我对她的全新认知。”

  “蓝莓甜甜”是一个叫刘佳祺的初中生的公众号,她的妈妈叫杨兴凤,在一天打几份工、支撑起生活日常的同时,从未放弃精神上的追求,“我的生活清贫又富足”,杨兴凤说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中期,20岁出头的四川姑娘杨兴凤,和老家的一群同伴来到深圳打工。她最早落脚于车公庙的一家电子厂,做文员。后来,她开始不断跳槽,做过亿通热线“白领的天空”金牌电话主持人,做过建材家具销售,也做过几年保险公司中层。像无数深漂一样,她在这座城市不断切换人生跑道。

  再后来,她回老家结了婚,生了孩子,但很快又离了婚。她没有被这一场失败的婚姻击垮,她带着年幼的孩子返回深圳,重启新的生活。

  女儿刘佳祺在《令我看见诗意的人》中写道:“可自从有了我,母亲一头扎进柴米油盐的生活。曾经的纤纤玉手变得粗糙,乌黑的头发变得稀疏、夹杂零星白发,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。即便如此,母亲仍为我撑起安宁温暖的生活,早晚变着花样为我做营养可口色香味俱全的菜品。但我知道,她对写作的热爱从未消退。出门散步的时候,母亲经常和我互背唐诗宋词。”

  杨兴凤说,虽然孩子出生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,但她要给孩子完满的爱,让孩子有更健全的成长环境。她不仅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,还很看重培养小孩子的爱心、公益心,“我很喜欢深圳,因为这座城市充满着公益精神。”杨兴凤说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期间,刘佳祺在公众号里这样记录:“今天是长假的第四天,妈妈前些天帮我报了个由广电公益基金会、娃公益基金、‘圳’好志愿者服务队组成的到塘朗山拔除薇甘菊的义工活动。吃过午饭,妈妈就开着电单车带我来到塘朗山脚下正门口和大部队集合……”

  在《令我看见诗意的人》的结尾,刘佳祺写道:“如今,每次看到母亲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后,坐在书桌前,专注写作、和粉丝互动的样子,我都觉得那是一幅最美的画面……母亲的写作,不仅体现了她独特的才华,更是她传递爱与力量的方式。”

发送询盘